新年专稿 | 徐川山:小 报 大 作 用——纪念《汉语拼音方案》颁布60周年
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,2月11日,我们将迎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颁布《汉语拼音方案》60周年的纪念日(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)。《语言文字周报》的前身是《汉语拼音小报》,回顾它的成长历程,是对《汉语拼音方案》颁布60周年的最好纪念。
20世纪50年代,中国总人口中,文盲占大多数。过去在解放区,人们借助“北拉”(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)扫除文盲,效果显著。《汉语拼音方案》的颁布和推行,同样对扫除文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在一个文盲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,推行一个新的方案是非常困难的。《汉语拼音方案》的广泛推行,普及性出版物起了非常大的作用,功不可没。
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个学习《汉语拼音方案》的高潮。1959年的早春,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同志和文字改革活动家、出版家胡愈之同志在上海参加第二次推广普通话成绩观摩会后,跟上海市的有关领导说,上海是长江流域甚至是整个南方的文化高地,有能力有人才创办一份普及性的汉语拼音报。1959年7月11日,《汉语拼音小报》正式创刊了。近60年来,《汉语拼音小报》克服了种种困难,发行遍及全国各地,服务了十几万、几十万的读者。尤其是在南方各省,它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。
它的读者以师范学校的师生为主,以此推动了中小学的汉语拼音教学,我国的《汉语拼音方案》推广工作由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。长期以来,《汉语拼音小报》在语言文字工作领域占有独特的地位,被称为“文改战线的一面旗帜”,为中国扫盲教育事业、普及教育事业、语文现代化事业作出了“时代性的贡献”。
1959年7月11日,《汉语拼音小报》在上海正式创刊
上海市原副市长金仲华先生撰写了《祝<汉语拼音小报>的诞生》一文
【特色版面】
注音版
注音诗歌短文
报纸以注音读物为特色
《汉语拼音小报》的特色是以提供注音读物为主,注音读物版面约占二分之一。为了迅速辅导群众掌握汉语拼音,《汉语拼音小报》在创刊初期刊登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注音诗歌、短文,坚持做到普及和提高相结合,充分发挥“小”的特色,一事一议,对读者提出的汉语拼音使用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,比如汉语拼音的来源、汉语拼音的呼读音和名称音、地名和人名的转写、汉语拼音的字体是否有特殊规定、轻声和儿化的写法等,一一作出有针对性的解答,真正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,深受读者欢迎。
吕叔湘先生给编辑部的来信
范晓教授开设的《简明汉语语法讲话》栏目
唐作藩教授开设的《谈谈一字异读》栏目
左右滑动查看更多
著名的专家学者更是对《汉语拼音小报》关爱有加,常常为《汉语拼音小报》撰写深入浅出的文章。王力、吕叔湘、陈望道、倪海曙、叶籁士、周有光、罗竹风、王均、张斌、裘锡圭、李行健、苏培成、王宁、江蓝生、侯精一、徐世荣、郑张尚芳、许宝华、游汝杰、潘悟云、邵敬敏、费锦昌、刘丹青、李宇明等(名家众多,恕不一一列举),都为我们写过稿或者接受过我们的采访,陈望道、吕叔湘先生还为《汉语拼音小报》题写了报名。
陈望道、吕叔湘两位先生先后为报纸题写的报名
创刊以来,这份“独家称小”的报纸在语言文字战线获得了很高的声誉。倪海曙先生特别欣赏《汉语拼音小报》短小精悍的特点,在他的倡导下,《汉语拼音小报》长期保持着“五短身材”——即标题、全文、段意、句意、词组都尽量短。徐世荣先生更是写了一篇短诗称赞小报:名称虽“小”,内容不少。拼音写话,新路倡导。论语说文,知识金钥。深入浅出,教学参考。精进无量,青春永葆。
十年动乱期间,《汉语拼音小报》被迫停刊。改革开放以后,《汉语拼音小报》于1979年复刊。1986年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,语言文字工作进入了新时期。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范围更广,目标更明确,由过去的“双推”扩展到语言文字的规范和语文信息技术的研究等方面。
在经过了1978年年底的试刊后,1979年《汉语拼音小报》正式复刊
《汉语拼音小报》2001年更名为《语言文字周报》
2000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》颁布,并于次年实施。在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我们在2001年把《汉语拼音小报》改名为《语言文字周报》,但是《语言文字周报》的办报宗旨始终没有改变,它坚持语文现代化方向不动摇,坚守阵地,在办报过程中践行和倡导“语言共同化,文体口语化,文字简便化,注音字母化,术语国际化”,继续发挥它的特色。由于它针对性强,受到广大读者,尤其是师范学校师生的欢迎,发行量一度每期超过20万份。
《语言文字周报》除了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支持,还离不开广大读者作者的热情支持和鼓励。没有他们的热情支持,我们的工作很难开展。各地语委的同志和通讯员,包括各省市的文改积极分子也经常给我们来信来稿,提出建议和意见。
采访刘如水先生
此外,编辑部同人也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。几十年来,编辑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脚踏实地的作风,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的作风依然没有变。他们无论在语文工作的高潮还是低潮,都能克服困难,坚守岗位,甘守寂寞,无怨无悔。
今天,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,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,汉语拼音已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,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。很难想象,如果没有汉语拼音,我们现在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。
不必讳言,现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一股“淡化汉语拼音教学”的思潮,认为汉语拼音人人都懂,是“小儿科”,不必再花力气推行。
有一段时间,《语言文字周报》的拼音版面有所压缩,但是很快就遭到读者的反对,他们说,很难找到大量的合适的按照《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》拼写的注音读物了,批评《语言文字周报》减少拼音版面就意味着失去特色。很快,《语言文字周报》又恢复了原来的拼音版面,时至今日,《语言文字周报》仍是全国汉语拼音容量最大的一份报纸。
60年的实践证明,《汉语拼音方案》有着巨大的生命力。《汉语拼音方案》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。在信息时代,人们跟汉语拼音的关系不是疏远而是更加密切了。各行各业使用计算机的岗位越来越多,使用汉语拼音的占绝大多数。对家庭电脑和手机用户来说,汉语拼音的使用更是占绝对优势。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,《汉语拼音方案》正越来越多地发挥着文化津梁的作用。《汉语拼音方案》的颁布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。我们相信,在新的形势下,《语言文字周报》将有更大的舞台,继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。
锲而不舍,语文现代化终将实现。
-全文完-
本期作者系上海教育出版社语言文字出版中心编审、《语言文字周报》记者、副主编
原文见1767号《语言文字周报》
谨以此文庆祝上海教育出版社建社60周年
《语言文字周报》恭祝广大读者新年快乐
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言文字学著作(部分):
1959年,吕叔湘《文言虚字》
1962年,张志公《语法学习讲话》,1980年第三版
1976年,陈望道《修辞学发凡》,2001年世纪文库版
1980年,王力《汉语诗律学》(增订本),2005年世纪文库版
1981年,史存直《语法三论》
1984年,丁声树、李荣《汉语音韵讲义》,2010年第二版;社科院语言所主编《昌黎方言志》;郑子瑜《中国修辞学史稿》
1985年,“汉语知识讲话”丛书(51种)出齐
1986年,史存直《句本位语法论集》;吕叔湘、王海棻《马氏文通读本》
1989年,吕叔湘《吕叔湘自选集》;许威汉《训诂学导论》
1990年,朱德熙《语法丛稿》;邵敬敏《汉语语法学史稿》
1992年,钱乃荣《当代吴语研究》
1993年,陆丙甫《核心推导语法》,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“中国当代语言学丛书”,2015年第二版
1996年,张涌泉《敦煌俗字研究》,2015年第二版
1997年,周有光《世界文字发展史》,2003年第二版,2011年第三版
2000年,潘悟云《汉语历史音韵学》;游汝杰《汉语方言学导论》;徐时仪《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》
2001年,邵敬敏主编《现代汉语通论》,2006年第二版,2016年第三版
2003年,侯精一主编《现代汉语方言音库》(40种)出齐;郑张尚芳《上古音系》,2013年第二版;【比】贺登崧著、石汝杰、岩田礼译《汉语方言地理学》,2012世纪文库版
2004年,沙加尔著、龚群虎译《上古汉语词根》,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“国际汉藏语研究译丛”
2005年,李圃主编《古文字诂林》(十二卷本)出齐;唐作藩《汉语音韵学常识》;黄征《敦煌俗字典》
2006年,周有光《学思集:周有光文化论稿》,2013年修订版;王世元、彭刚《语言、语音与技术》;潘文国、谭慧敏《对比语言学》;徐大明主编《语言变异与变化》,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“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译介”丛书
2007年,王宁主编《汉字构形史丛书》(8种)出齐
2008年,徐烈炯《生成语法理论: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》;刘丹青《语法调查研究手册》,2017年第二版
2010年,潘悟云编《境外汉语音韵学论文选》;邓思颖《形式汉语句法学》
2011年,李宗江《汉语新虚词》
2013年,吴福祥《境外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文选》
2014年,“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”(七卷本)出齐
2015年,白维国主编《近代汉语词典》(四卷本)
2016年,冯胜利《汉语历时句法学论稿》
2017年,郑伟《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》
……
微信制作、资料整理:廖宏艳